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蔓延,对我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提出了一个个貌似“客观公正”的“新”观点,误导着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和对现实的判断。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恶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报》“评论”版勇于担当,连续推出一系列深入揭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评论文章,深化了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本质的认识,遏制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
2015年以来,“评论”版持续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展开批判,刊登的评论文章始终坚持批判性和学术性相统一。这些文章,不仅从理论层面倡导用唯物史观记述和认识历史,揭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背景、核心观点、理论实质、主要表现和现实危害;而且以事实为依据,批驳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种种错误观点,如联系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相继刊载了《为什么要永远铭记东方主战场》、《世界东方抗战的浴血辉煌》等评论文章,坚持用唯物史观展现历史的真实,史论结合,起到了廓清迷雾的作用,引导、帮助读者在重大问题上保持清醒认识。
“评论”版还着力弘扬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关于历史人物评价,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对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考察必须“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评论”版的“怎样看待历史名人”系列文章,如《梁漱溟:同共产党时相龃龉的朋友》、《是非功过说胡适》、《〈陈寅恪的晚年姿态〉说明了什么?》等评论,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将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分析,既分析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思想行为的制约,也评估历史名人对其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根据历史条件和历史人物的生平活动,对历史人物作出辩证的评价,既不吝啬地肯定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功绩,又旗帜鲜明地指出他们的时代局限性,以此揭示评价历史人物应尊重历史事实、克服片面性的科学方法,进而回应和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历史人物评价上脱离事实、以偏概全的错误手段。
“评论”版刊载的文章,一直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分析方法。如《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文从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意志、思想的引领、模范的行动和会通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分析方法的运用。同时也从方法论角度阐明,仅仅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装备落后、人员少这个表象,就断言抗日战争的主力是国民党军队,这一荒谬的论断是机械论的反映,是历史虚无主义惯用的手法之一。
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余波未平,从学术的角度深入研究、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还将继续。我们坚信“评论”版会继续为读者提供精彩的文章,以释疑解惑、引领思考、推进研究。也希望“评论”版开辟专栏,推出更多好文章,从方法论的角度说明应该如何认识历史,“授”读者特别是青年学者以科学方法之“渔”。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